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太玄相经》,《易筋经》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有一;明成祖朱棣,亦得六十五载春秋。
在那个医药匮乏、战乱频仍的年代,父子二人皆可称得上高寿。
更为奇异者,纵观历朝历代,帝王之家多有早夭之君,即便得享天年,亦多因沉湎声色、耽于享乐而折损阳寿。
然而,这对父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明史》记载,朱元璋"性严毅,不好声色",朱棣亦是"不事游宴,专务政事"。
究竟是什么让这对帝王父子能够超越寻常君主的生活轨迹?
他们终生不碰的那"一物",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养生玄机?
贫苦出身铸就的品格
洪武元年春,应天府皇宫内,一位身着朴素龙袍的中年男子正在御花园中漫步。此人便是刚刚登基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其他新君不同,他并未沉浸在登基的喜悦中,反而神色凝重,若有所思。
"陛下,膳食已备,请移步用餐。"太监刘瑾小心翼翼地禀报道。
朱元璋摆了摆手:"朕方才在想,幼时在皇觉寺做行童时,一日仅得一碗粥米充饥。如今贵为天子,却不可忘本。传旨下去,今日午膳,只需白米粥配咸菜即可。"
刘瑾愣了愣,这样的要求在前朝是闻所未闻的。但他很快便习惯了,因为这样的事情在这位新君身上屡见不鲜。
朱元璋的这种生活态度并非做作,而是源于其贫苦的出身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他常对群臣说:"朕起布衣,深知稼穑艰难,民生不易。奢侈乃万恶之源,帝王若沉湎于此,必败国亡身。"
一次意外的发现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刚刚夺取帝位,登基为明成祖。一日夜深,他独自在奉天殿中批阅奏章,忽然想起父皇生前的一些话语。
那是永乐元年的一个深秋夜晚,朱棣还是燕王时,曾在应天府拜见过父皇朱元璋。那次谈话至今让他记忆深刻。
"四儿,你觉得为君者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朱元璋当时这样问道。
年轻的朱棣思索片刻,答道:"外敌?权臣?还是民心不附?"
朱元璋摇头,目光深邃:"都不是。最大的敌人,是人心中的那个'欲'字。"
"欲?"朱棣不解。
"人有七情六欲,本是天性。但君王若不能制欲,必为欲所制。你看历朝历代,多少英明君主最终败在一个'欲'字上?商纣王好色,隋炀帝贪功,唐玄宗耽于享乐......"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
"那父皇是如何做的?"朱棣急切地问。
朱元璋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的繁星:"朕这一生,有一物从不敢碰,那就是——过度的欲求。无论是对权力的贪恋,对享乐的沉迷,还是对生死的执著,朕都尽力克制。"
父子传承的养生智慧
这次对话深深影响了朱棣。他发现,父皇口中的那"一物",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明朝官方史书《明成祖实录》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永乐十二年,朝中有大臣进献了一批来自西域的珍馐美味,包括各种奇珍异果和名贵补品。按照惯例,这些都应该进献给皇帝享用。
然而朱棣看了一眼后,却吩咐道:"这些东西留给军中将士和宫中老者享用吧。朕一生征战,深知简朴之道。美食虽好,但过则有害。"
侍奉在侧的太监疑惑不解:"陛下,这可都是难得的补品,对龙体大有裨益。"
朱棣淡然一笑:"你可知道,越是珍贵之物,越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朕父皇常说,养生之道不在于食珍馐,而在于知足常乐。简单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平和的心境,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这位太监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陛下此言,令奴才茅塞顿开。观陛下日常起居,确实简朴至极,然而精神矍铄,身体健朗,实在令人叹服。"
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这种生活态度,实际上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德经》中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在朱元璋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永乐年间,有一位来自武当山的道长张三丰曾经面见朱棣。这次会面虽然史书记载不多,但据民间传说,张三丰曾经向朱棣传授了一些养生的理念。
"陛下可知,何为真正的长生之道?"张三丰问道。
朱棣思索片刻:"请道长指教。"
张三丰抚须而笑:"长生不在于求仙问药,而在于心境平和,欲望简单。古圣先贤皆知,欲望如火,能暖身亦能焚身。智者御火而用之,愚者为火所焚。"
"陛下父皇深谙此道,故能享高寿。陛下若能承继此理,亦必获益无穷。"
不为外物所累的境界
明代著名文人宋濂在《朱元璋传》中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场景: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已经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一日朝会结束后,他独自在御花园中散步。当时正值深秋,园中菊花盛开,景色怡人。
随行的太监见皇帝心情不错,便小心地建议道:"陛下,要不要召几位美人前来陪伴?"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了他一眼:"你可知道,朕为何能活到今日而身体依然健朗?"
太监摇头。
"就是因为朕从不为外物所累。美色、美食、美酒,这些东西看似能带来快乐,实则是在消耗人的精气神。朕宁可对着这些菊花发呆一个时辰,也不愿意沉溺在那些表面的享乐中。"
朱元璋指着盛开的菊花继续说道:"你看这菊花,不争春光,不慕繁华,独自在秋风中绽放。这就是朕追求的境界——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内心的宁静。"
简朴生活的坚持
朱棣继承了父亲的这种生活理念。《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朱棣在位期间,虽然国力强盛,府库充盈,但他个人的生活却极为简朴。
永乐十八年,朝中大臣曾经建议为皇帝修建更加豪华的行宫,以彰显大明国威。朱棣听后却说:"朕观历代帝王,凡是沉溺于建筑享乐者,无不国运衰微。隋炀帝建西苑,唐玄宗修华清池,结果如何?朕宁可将这些钱粮用于治理河道、修筑水利,让百姓受益。"
这种态度并非仅仅是为了做样子。宫中太监曾经私下议论:"陛下确实不同于寻常帝王。即便是私下里,也从不纵容自己。每日饮食,不过三菜一汤;衣着用度,也极为简单。"
更令人惊讶的是,朱棣即便在北征蒙古的军旅生活中,也保持着这种简朴的作风。随军的将领们发现,皇帝的帐篷是最简陋的,饮食也与普通将士无异。
正当朝臣们对这对父子帝王的养生之道感到困惑不解时,一个更加深层的秘密即将浮出水面。
那"一物"究竟为何?仅仅是简朴的生活和对欲望的克制吗?还是背后隐藏着更为玄奥的道理?
据说,朱元璋曾经在临终前,将一个更加核心的秘密传授给了朱棣。这个秘密不仅关乎长寿,更关乎帝王的心境修养和治国理念。宫中曾有太监偷听到父子二人的私密对话,但具体内容却从未外泄......
多年后,当朱棣也即将走到人生终点时,他对身边的太子朱高炽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君者最大的智慧,不在于知道要什么,而在于知道不要什么。"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哲学?朱氏父子终生不碰的那"一物",到底指向了怎样的生命境界?
第一板块:核心秘密传承
朱元璋临终前的那个深秋夜晚,宫中一片肃穆。这位开国皇帝将朱棣单独召到榻前,准备传授一个关乎生命本质的终极秘密。
"四儿,朕在世七十一载,看透了人世间的种种变迁。今日要告诉你的,是朕一生最重要的感悟。"朱元璋的声音虽然微弱,但语气却异常坚定。
朱棣恭敬地跪在床边:"请父皇教诲。"
"世人皆以为朕父子长寿,是因为不贪图享乐。这只是表象。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从不执著于'得'与'失'。"
朱元璋缓缓起身,目光深邃:"你可知道,帝王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不是外敌入侵,不是天灾人祸,而是内心的煎熬。得到了想要更多,失去了痛苦不堪。这种执著如毒药,日夜消耗着人的精气神。"
"那朕是如何做的?"朱棣急切地问。
朱元璋指了指案上的一本泛黄古籍:"《道德经》中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朕悟出的道理是——真正的得到,在于学会放下。"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朱棣震撼不已。朱元璋继续说道:"朕这一生,无论是得到皇位,还是失去亲人,都尽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得而狂欢,不为失而悲伤。这种心境,道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
"朕发现,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不执著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多。因为内心没有了贪欲的干扰,思路清晰,决策明智;没有了得失的困扰,身心轻松,自然长寿。"
具体的修心法门
朱元璋从枕边取出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本手写的小册子:"这是朕多年来总结的修心要诀,分为晨、午、晚三个时段的修炼方法。"
晨间修炼法(卯时至巳时):
朱元璋详细解释道:"每日天明,不要急于处理政务。先静坐一刻钟,观察自己的呼吸。这个过程中,任何念头起伏都不要理会,只是单纯地感受呼吸的进出。道家称此为'调息养神'。"
"朕发现,经过这种静坐,一整天的心境都会异常平和。处理政务时,不会因为喜怒而做出冲动的决定;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冷静的思考。"
朱棣认真记录着父皇的每一句话。朱元璋继续说:"静坐结束后,要对即将到来的一天做一个'放下练习'。心中默念:'今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以平常心对待。得到的不骄傲,失去的不懊恼。'"
午间调心法(午时至申时):
"午时过后,人的精神容易疲惫,这时最容易被情绪左右。朕的方法是——每当遇到让人愤怒或者兴奋的事情时,立即在心中问自己三个问题。"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格外认真:"第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一年后还重要吗?'第二个问题:'我现在的情绪反应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第三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旁观者,会如何看待这件事?'"
"这三个问题,能够瞬间让人从情绪的漩涡中跳出来,回到理性的轨道。朕用这个方法几十年,屡试不爽。"
朱棣恍然大悟:"怪不得父皇在处理朝政时,总是那么冷静。即便是面对叛臣贼子,也很少见您真正动怒。"
"动怒伤身,更伤心。一个经常被愤怒情绪控制的人,如何能够长寿?"朱元璋淡淡一笑。
晚间养心法(酉时至亥时):
"夜晚时分,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修心时刻。朕每日必做的功课,就是'一日三省'。"
朱元璋解释道:"第一省:今日我执著于什么了?无论是对成功的渴望,还是对失败的恐惧,都要如实面对,然后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第二省:今日我帮助了谁?即便是对下人的一句关怀,对大臣的一次宽容,都要记录下来。心存善念,自然心境平和。"
"第三省:明日我要放下什么?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无论明天发生什么,都要以平常心对待。"
朱元璋停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这种修炼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毅力。但一旦养成习惯,你会发现,内心的宁静会带来身体的健康,思维的清晰,以及决策的智慧。"
不执著的生命哲学
朱棣继承皇位后,严格按照父皇传授的方法进行修炼。几年后,他有了更深的体悟。
永乐八年,朱棣在征北蒙古的军中,给太子朱高炽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不执著"的理解:
"高炽,你爷爷传给朕的最大财富,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不执著得'。"
"何为'不执著得'?就是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情,但不执著于结果。朕征战四方,并非贪恋胜利的快感,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定;朕勤政爱民,并非追求后世的赞誉,而是觉得这是帝王的本分。"
"当你不再执著于得到什么时,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因为你的心不再被欲望束缚,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封信至今保存在明十三陵的文献中,被后世学者誉为"帝王修心学的经典之作"。
第二板块:实用方法法门
朱棣在位期间,将父皇传授的修心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王养心法"。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帝王,也适用于普通人的修身养性。
核心理念:五不执法
朱棣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不执著":
1.
不执著于成败: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持平常心。成功时不骄傲,失败时不绝望。朱棣常说:"成败如潮水,有涨必有落。智者顺势而为,不为一时之得失所困。"
2.
3.
不执著于他人看法: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客观对待。朱棣曾经说:"他人的看法如风,有时顺风,有时逆风。但船要到达目的地,关键在于掌好舵,而不是风向如何。"
4.
5.
不执著于过去:过去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已经过去。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也不要被过去的错误所束缚。朱棣的名言是:"昨日如死,今日如生,明日如梦。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智慧。"
6.
7.
不执著于未来:对未来要有规划,但不要过分焦虑。未来充满变数,过分的担忧只会消耗当下的精力。朱棣说:"未来如雾,看得见大概的轮廓,但看不清具体的细节。与其瞎担心,不如做好当下的事情。"
8.
9.
不执著于自我:这是最高层次的不执著。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等等。朱棣晚年常说:"朕虽贵为天子,但在天地面前,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这种认识让朕保持谦卑,也让朕内心宁静。"
10.
具体的练习方法:
朱棣设计了一套渐进式的修炼方法:
初级阶段(1-3个月):观察自己的执著
每天晚上,花十分钟时间回顾一天的经历,写下自己执著于什么东西。比如:执著于某个决定的成败,执著于某个人的看法,执著于某件事情的结果等等。
这个阶段的目标不是改变,而是觉察。只有先认识到自己的执著,才能在下一步进行调整。
中级阶段(4-12个月):练习放下
当觉察到自己的执著时,立即进行"放下练习"。具体方法是:
1. 深呼吸三次,让心情平静下来
2. 在心中默念:"这件事情的结果,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只需要尽我所能,然后接受任何结果。"
3. 想象自己将这个执著放在一个气球上,然后让气球飞走
朱棣说:"这个练习刚开始会很困难,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执著。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内心越来越轻松。"
高级阶段(1年以上):培养平等心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对一切事物的平等心。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贫穷困苦,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悲欢离合,都能够以同样平静的心态对待。
朱棣的方法是每天进行"平等心观想":想象自己同时拥有和失去某样东西,感受在这两种状态下内心的反应,然后练习让这种反应趋于平静。
第三板块:配套资料工具
朱棣在晚年,将这套修心方法编撰成册,留给后世。除了具体的修炼方法外,还包括了一些辅助工具:
《日省录》:一个专门用来记录每日修心感悟的日记本。朱棣设计了固定的格式:
· 今日执著:记录自己执著于什么
· 今日放下:记录自己成功放下了什么
· 今日感悟:记录修心过程中的体会
· 明日目标:设定明天的修心重点
《心境自测表》:朱棣根据自己多年的修炼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自我评估的标准:
· 面对批评时,能否保持平静?
· 面对赞美时,能否不骄傲?
· 面对失败时,能否不绝望?
· 面对成功时,能否不得意忘形?
· 面对生死时,能否坦然接受?
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帮助修炼者了解自己的修心进度。
《经典语录集》:朱棣收集了父皇朱元璋以及历代圣贤关于"不执著"的名言警句,编成一本小册子。在修心遇到困难时,可以翻阅这些语录获得启发。
其中最著名的几句包括:
·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此乃圣人之境。"(朱元璋)
· "执著如锁链,束缚人的心灵;放下如钥匙,解脱人的痛苦。"(朱棣)
· "万物皆有起灭,唯有不执著的心境永恒。"(朱棣)
现代验证与应用
这套由朱氏父子传承下来的修心方法,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执著和焦虑会导致身体分泌过多的压力激素,长期下去会损害免疫系统,加速衰老过程。而保持内心平静的人,往往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和更长的寿命。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能够在那个平均寿命很低的年代享有高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心境修炼方法。他们所谓的"一物不碰",实际上指的是不执著于外在的得失,不被欲望所束缚。
这种生命哲学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时代,学会"不执著",或许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宁静和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正如朱棣在临终前所说:"朕这一生最大的收获,不是打下了多少江山,而是学会了如何让内心保持宁静。这种宁静,是任何外在的财富都无法比拟的珍宝。"
朱氏父子的长寿秘诀,核心就在于此——他们终生不碰的那"一物",就是对外在得失的执著。通过不断的修心养性,他们获得了超越常人的内心境界,也因此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健康长寿。
这个秘密简单却不容易做到,需要终生的修炼和坚持。但正如朱元璋所说:"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需要多少。当你的内心不再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时,你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最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