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做生意最怕亏本,可偏偏在1963年,中国却自愿做了一回“大亏本买卖”。这回不是小钱,而是一块整整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交给了巴基斯坦,连管理权都一并放手。这么大的动静,当年一下子就成了热议话题。很多人都不明白,中国为啥会干这么一桩“看着就亏”的事呢?
说的这块地叫做坎巨提。要知道,坎巨提位置可太独特了,它就在喀喇昆仑山深处,宽大概100公里,长有300公里,总面积和海南岛差不多。虽然说不上超级大,但它夹在中亚和南亚之间,是条交通要道。四周全是险峻的高山和狭谷,无论你是想从帕米尔高原往南,还是想从印度河流域往北,坎巨提这块地方都得走一遭,根本绕不开。
在丝绸之路繁忙的时候,这里就是南亚商队的必经之地。谁掌控了坎巨提,谁就能靠收“歇脚费”发大财。到了近代,坎巨提的地理位置更是上了档次,变成了军队用来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据点。这里易守难攻,谁占了,谁就在整片区域里有话语权,就是实力的象征。
18世纪后期,坎巨提还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国,但他们很精明,主动向清朝靠拢,认了清朝当“老大”。清朝也不吝啬,安排军队保护他们,彼此互动越来越紧密,坎巨提和清朝自家地盘几乎无区别。
可惜好景不长。19世纪末,英国殖民扩张愈演愈烈,清朝“明显带不动”。1891年,英国军队趁虚而入,直接把坎巨提占了。清朝的交涉全泡了汤,最后勉强达成了“名义归清朝,实权归英国”的鸡肋局面。事实上,从那以后,坎巨提慢慢被纳入了英属印度的殖民范围,改了规矩也换了经济体系。
到了1947年,印巴分家,坎巨提顺理成章落到了巴基斯坦手中,实际上就是巴基斯坦说了算。可咱中国人对主权一寸都不愿意让,一直心里不痛快。1962年,中巴就坎巨提的归属问题开始谈判。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带队,想着能不能把坎巨提收回来。但对面态度很坚决。
更难办的是,坎巨提已经被巴基斯坦实际管理了很多年,各种风俗和民众认知都彻底融进去,大家自觉就是巴基斯坦人,如果硬抢回来,反而可能闹起矛盾,很难管得了,也不怎么实际。
耿飚一继续纠结坎巨提不现实,索性换个思路,把精力转到了喀喇昆仑走廊上。为了显示诚意,中国决定主动放弃坎巨提,但条件是,巴基斯坦必须把控制权极重要的喀喇昆仑走廊让出来。巴基斯坦一听,立马点头。1963年3月2日,两国在北京签了《中巴边界协定》,中国从此正式获得了喀喇昆仑走廊的管理权。
这个决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替中国叫苦,说怎么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坎巨提交换区区580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怎么看都是亏本啊。
但事实上,这真不是一笔糊涂账。喀喇昆仑走廊的位置比坎巨提更关键。它正好堵在阿克赛钦的西口,四面山高路险,像天然的防护墙,为国家西部边境拉上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敌人想穿越这里,基本没戏。
在交通上,喀喇昆仑走廊让新疆与西藏陆路直接连起来。以前两地之间运输常被地形卡得死死的,毕竟这里山路难行,费时又耗力。现在走廊一开,物资调度和部队移动都快多了,方便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简直是边防的大助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明明白白、平等互利的换地,两国关系也拉得更近了,成了值得信赖的好邻居。中国西部边境的外部威胁小了,发展经济和处理别的棘手问题也有了更多精力。
甭看表面上好像付出了大面积土地,其实中国不仅没有亏,反而越做越值。面积大不代表有大用,真正决定一块地价值的,是战略位置、交通便利性,以及能不能换来一个信得过的朋友。这笔账,怎么看都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