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创下冷枪杀敌最高纪录!敌军说神枪手全靠子弹买,张桃芳说我不是

发布日期:2025-07-29 08:53:00 点击次数:94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中,陈列着一支饱经战火的老枪。枪下,一排令人肃穆的注释静静诉说着:“在这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其主人凭借此枪,在短短32天里,以436发子弹的精准射击,击溃了214名敌军,缔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狙击的最高辉煌纪录。”

这把久经沙场的武器在国际上被统称为M1944型莫辛纳甘骑手步枪,其口径为7.92毫米,枪管长度达到520毫米。配备弧形标尺的瞄准装置,此款步枪未设瞄准镜,射程可达1000米。志愿军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水连珠”。

昔日,众多人曾驾驭过这把“水连珠”古枪,然而,正是那名入伍未久的新兵,将它铸就为一则传奇。

他叫张桃芳。

述说张桃芳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便需从他青少年时期所悟得的真谛讲起。

看似凶狠的敌人实则十分胆怯。只要抓住他们的弱点,就能制服他们,击败他们,战胜他们。

于故土,张桃芳曾担任儿童团团长、基干民兵队长之职,然而她所持之武器仅为装饰性的红缨枪,而无子弹的老式枪械。直至1951年3月应征入伍,她才开启了射击训练之旅,历时两个月。然而,那时子弹尤为珍贵,条件有限,她亦不舍得肆意挥霍。

1952年9月2日,张桃芳所属的第24军接令开赴朝鲜。至中旬,该部历经迅猛行军,抵达朝鲜战略重镇元山,并在此设防驻守。

在驻防元山附近的一处宁静山村,张桃芳所属的72师214团3营8连开展了入朝后的首场练兵活动,活动内容为实弹射击。

对于射击,虽在入伍初期有过两个月的枪械操作经验,张桃芳对此并不感到畏惧。然而,一旦踏入朝鲜战场,身为连队通讯员的他日日奔波,无暇他顾,对身后那支“水连珠”步枪更是未曾深思熟虑。此枪射击精准,且适应严寒环境,堪称良器,但枪管短小,子弹散布范围较广,若非经过严格训练,实难驾驭。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张桃芳初次使用“水连珠”,三发子弹,三次射击,结果无一命中,仅剩三个空靶,正如连长所言,相当于吃了三个大烧饼。

张桃芳坦言,起初一口气吞下三个大烧饼,虽显得狼狈,实则内心坚定。关键在于那股不甘示弱的精神。为了争取射击训练的机会,她私下找到连队指导员,轻声细语地述说——记得离家参军之际,我与妻子约定,她在家辛勤耕作,保障粮食供应前线,而我则在前线奋勇杀敌,争取早日立功,将喜报寄回给她。

连长言,通讯员亦卫国家。

张桃芳言道:“烧饼难食,功勋难成。”身为军中一员,若枪法不精,便是对军装之羞。若指导员能赐予我一次机会,我定当将这“水连珠”枪法修炼至精通。

指导员察觉到张桃芳身上透露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是点头应允,将他分配至3营8连的9班。

指导员的观察不无道理,自踏入9班以来,张桃芳为了深刻理解手中的“水连珠”,宛如着了魔般,整日手持枪支,一坐便是数小时。

张桃芳向同班的战友们解释道:“这便是所谓的‘临阵磨枪’。”

为了深刻领悟这支枪的精髓,张桃芳日以继夜地将各种远近不一的物体作为射击目标,而枪膛中空无子弹,他仅是反复扣动扳机。渡过这一难关后,便是实战演练的时刻。张桃芳坚持在扣动扳机的瞬间,保持手臂和身体的绝对静止,他要求自己在射击后持续关注目标,同时观察准星如何从目标上跳开并最终稳定。在那个瞬间,他甚至不愿松开扳机,仿佛手指与扳机融为一体。为了提升臂力,他还亲手制作了两个沙袋,经过不懈练习,即便是在双臂各挂十几公斤沙袋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精准地扣动扳机。

夜幕降临,张桃芳便觉得这是磨练视力的绝佳时机。他时常手持枪械,对准坑道中忽明忽暗、起伏不定的小煤油灯光进行瞄准,这一练便至深夜。

张桃芳全神贯注,日夜兼程,仿佛着了魔般地苦练射击技巧。与此同时,上甘岭的战场上正上演着一场惨烈至极的血战。这场闻名遐迩的战役,自1952年10月14日起,直至11月25日,持续了整整43天。双方在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展开了殊死搏斗,炮弹发射量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人数共计约3万人,597.9高地也因此被称作“伤心岭”。

战事落幕,志愿军完成换防。享有“皮辣子”、“皮老虎”美誉的皮定钧将军,带领24军接替了之前由15军所坚守的597.9高地,亦即闻名遐迩的“伤心岭”。

张桃芳在回忆往昔时提及,597.9高地曾是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的荣誉阵地。当任务分配至我们班,头一个夜晚值班时,翌日清晨方才惊觉,我们的掩体竟然是用冻僵的美军遗体堆砌而成。在班长的许可下,我得以一窥黄继光当年坚守的那个碉堡。然而,碉堡已塌陷,上面覆盖了厚厚的积雪。那一刻,我立下誓愿,誓要像黄继光一样,成为一名战场的英雄。

“伤心岭”之上,士兵们深受黄继光英勇事迹的激励,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军长皮定钧亦非等闲之辈。登上阵地,目睹对面的“联合国军”悠闲自在地修筑工事、晒太阳,皮定钧一怒之下,将望远镜狠狠摔上,怒吼一声:“老子要让他们尝尝禁闭的滋味!让他们见识24军的厉害!”

皮定钧下令,各阵地需选拔出四名狙击手,以精准的冷枪猛烈打击敌方阵地。

发起“冷枪冷炮运动”,乃是我国志愿军当年实施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广泛狙击活动。正如毛主席所言,此举旨在采取“零星打击,逐步削弱”的策略,以消磨敌人的斗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有利时机果断出击。

张桃芳隶属的9班是一个强化班级,共有17名成员,负责守卫7号阵地。该班的射击小队原本由谢维君、李家全和顾世令三人组成,恰好还缺一名成员。班长早已看中了“临阵磨枪”的张桃芳,于是向上级汇报。连长对此表示疑问:“这小子先前只吃了三个烧饼,能胜任吗?”随后,张桃芳被要求射击三发,结果表现优异,因此被批准加入战斗。

连长指定了三个射击目标,张桃芳不负众望,一一命中。

张桃芳加入9班射击组。

“你试试。”优劣之别,实乃对枪械与阵地的深刻理解,而天才往往在逆境中崭露头角。

张桃芳历经十余天的前沿阵地强化训练,终于在1953年1月29日,首次踏上实战狙击阵地。

张桃芳开局不佳。

那日,张桃芳目睹两名敌兵自正南无名的山丘上一个堡垒中跃出,他未待观察员下令,便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然而,在焦急之下,他的射击变得略显生疏,这还是他首次瞄准活靶,竟不自觉地忽略了提前量。敌方察觉了他的射击点,立刻以炮火进行反击。当身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张桃芳瞬间慌乱,胡乱开了一阵枪,耗费了22发子弹,最终却只是空手而归,只落得一顿饱餐。

张桃芳自狙击阵地撤离后,虽感身体不适,却未轻易言败。他紧握着手中的枪,独自沉思良久。待思路清晰后,他径直走向老班长,询问:“我在哪里犯了错误?”

老班长强调,掌握测距与计算提前量等战场上的宝贵经验,你必须迅速将其收入囊中。

怀揣着老班长的教诲,次日,张桃芳再次伏身于狙击台上。这次,向山下移动的三个敌人成为了她手中的活靶。然而,出乎张桃芳意料的是,她射击的目标分明是第一个敌人,却意外击中了第二个,使其应声倒地,命丧黄泉。

走下狙击阵地,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后,张桃芳顿悟,原来这便是所谓的“提前量”,这正是战场上累积的宝贵经验。

天资聪颖之人,往往能一触即通,洞悉事理。自那次偶然的崭露头角以来,张桃芳便势不可挡。至2月10日,他已开枪9次,击毙敌军7人,其成绩已超越了众多资深狙击手。及至月底,他的战绩更显辉煌,短短22天内,他发射了247发子弹,成功猎杀了71名敌人。

这一辉煌战果一经《火线报》第二十四军的报道,军长皮定钧便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心中却也存有一丝疑虑。为此,皮定钧取出久未穿着的皮制暖靴,召唤作战参谋,开展了一项既风趣又富有意义的举措。

皮定钧对作战参谋下达指令:“我要亲自见识一下张桃芳的射击技艺。直接前往可能会吓到他,你便穿上这双皮制暖靴陪同前往。若是他能够连续击毙三名敌人,这双皮靴便作为奖励送给他。若他无法做到,那就证明他并非真正的神枪手,你必须将靴子带回给我!”

作战参谋抵达前线阵地,未提及那双皮质的暖靴,仅言道是特地前来观战小张同志射击技艺。

张桃芳毫无迟疑,次日拂晓时分,便率作战参谋直赴狙击阵地。

将作战参谋安置于一处既隐蔽又便于观察的区位,叮嘱其切勿随意移动后,张桃芳未多言,以简洁而老练的姿态步入了自己的狙击岗位。

稍作等待,天色逐渐大亮,约莫300米开外的山巅上,依稀显露出一个身影。张桃芳低声向作战参谋报告,语气坚定:“我开火了。”

说完,枪响,敌首倒下。

那名第二位的送死者竟是一名哨兵,与张桃芳相距约莫两百米。瞄准后,他迅速扣动扳机,连发数弹,结果毫无悬念。那名哨兵应声倒地,瞬间失去了生命。

连发两弹,敌人察觉到了张桃芳的射击方位,机枪的火力瞬间倾泻而至。张桃芳随即施展一记佯装中弹倒地的计谋,令敌方士兵一时上当。待机枪射击稍作间歇,他迅速瞄准,一枪击中,将第三名敌人送上了西天。

目睹此等气势,作战参谋激动得几乎语塞,连连对张桃芳竖起大拇指以示敬意。

走下狙击阵地,作战参谋紧握张桃芳的手,引领他向连部行进。抵达连部后,他透露道,此次前来观摩张桃芳射击,军长特别命我带来了一双保暖的皮靴。军长曾言,若张桃芳能接连击毙三名敌人,这双暖皮靴便将赐予他。基于此,我提议,为8连的杰出神枪手张桃芳举办一场“赠靴”仪式。

话音刚落,作战参谋犹如将领佩戴军功章般,将将军那双温暖的皮靴悬挂在了张桃芳的颈间。

张桃芳脸红笑着。

战友们热烈鼓掌、欢呼。

多少岁月流转,张桃芳依旧难以忘怀那一幕,他感慨道:“我万万没有想到,一枪命中,竟能穿透军长的暖皮靴。”

踏着军长赠予的暖意盎然的皮靴,为了进一步锤炼技艺,8连的勇士张桃芳被送往团部开设的射击训练班深造。在那里,3营的狙击精英张桃芳与2营的狙击高手吕长青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吕长青曾回忆道,张桃芳不仅学识渊博,外貌上也英姿飒爽,堪称一位无所畏惧、机智过人的小机灵。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他那虽不大却时常眯缝的双眸,竟能在数十米之外洞察秋毫,这得天独厚的远视能力无疑是狙击手的天赋所在。

吕长青忆及,训练班中流传着诸多未成文的作战技巧:敌若正攀山而上,便瞄准其头部开火;若下山行进,则瞄准其脚部射击;若敌人在沐浴,则先让其脱去一条裤腿后再行攻击;若敌在方便,则待其蹲下后发动攻击;至于乘车之敌,则需瞄准其停车点,待第一个人起身之际,连续开火。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班“深造”,正如照张桃芳所述,那支枪仿佛与他融为一体。射击飞鸟,几乎弹无虚发,瞄准靶心更是无需多加思索,只需举起枪支,便能一枪命中10环。团长与政委对他的射击技艺赞不绝口,称他的冷枪射击技艺高超,令美国鬼子既恨又怕。即便将这杆神枪与“喀秋莎”火箭炮相提并论,也毫不逊色。

然而,面对敌人的日益谨慎与狡诈,对其作为神枪手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张桃芳所遭遇的挑战也随之升级。在众多时刻,他似乎正置身于生死攸关的激烈较量之中,形势险象环生。

在张桃芳的脑海中,两枪的经历尤为深刻难忘。一枪精准地击中了八百米开外的敌人,而另一枪则是对上了美国“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的生死对决。

1953年6月的某日清晨,张桃芳如常踏出坑道。坑道与邻近的2号狙击台之间,仅有十几米长的狭窄交通壕相连。在交通壕中,张桃芳身着大衣,行走间感到行动笨拙,速度缓慢,遂萌生站起身体,跃过地表空地,直接抵达狙击台的想法。

未曾料想,甫一登高,一串机枪子弹便擦着张桃芳的头顶呼啸而过。张桃芳的身体迅速一缩,匍匐于交通壕中,神经瞬间紧绷。

“今日的气氛似乎不对,似乎有人在对面静候着我的到来。”

察觉到危险的气息,张桃芳巧妙地以枪托顶起帽子,仅露出阵地的一角。此乃狙击手诱使敌方暴露藏身之处的惯用伎俩,然此番敌阵却始终静谧无声,未能中计。

张桃芳心知,真正的对手已至,其所在之地已被对方枪口所指,形势愈发岌岌可危。

在险象环生的境遇中,张桃芳总能保持冷静沉着,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藏身于交通壕中,他深知,若欲击溃这个威胁极大的对手,唯有巧妙避开对方的火力监控,不断变换位置,方能寻觅到一击必杀的良机。

面对经验丰富的对手,他每隔数分钟便精准施射,张桃芳几乎无法找到抬枪还击的空隙。此时,张桃芳暗自提醒自己,若欲捕捉对手的失误,必须耐心细致地观察。

阵地时间拉长。

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张桃芳注意到,敌方目光始终聚焦于狙击台左侧,对右侧的关注则显得寥寥无几。

绝佳机会。

领悟到这一点后,张桃芳缓缓挪动至狙击台的右侧,紧贴掩体,小心翼翼地伸出枪管。在这场紧张至极的生死较量中,雪花开始从天空中飘落,张桃芳并未急于扣动扳机,他依旧保持着冷静的观察。他深知,这并非对手设下的陷阱,的确,对手尚未察觉到他已悄然更换了阵地。

即便是最为险恶的对手,亦难免会露出破绽;而哪怕再残忍的敌人,也会有畏缩不前的时刻。

张桃芳坚守的战斗理念。

深信对手此次定然有所疏漏,张桃芳细致推敲着射击的方位与角度,继而静心等候着那最理想的射击时机。

经过漫长的耐心守候,射击的良机终于显现。正当对手对着狙击台右侧完成一轮快速射击,将目光与枪口转向左侧之际,张桃芳果断起身,枪口紧贴肩窝,随即扣动扳机。

与此同时,敌方亦察觉到张桃芳的存在,迅速调整枪口,随即扣动扳机。

高手交锋,胜负瞬息。

张桃芳在回忆往事时提及,当他的子弹穿透了对方的头部,对方的子弹却险些擦着他的头皮飞过。仅仅相差零点几秒,这微小的差距便决定了生死。起初,他并未知晓对手的身份,直到后来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击败的是赫赫有名的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有人曾询问他,若事先知道对手是艾克上校,是否仍能获胜?他回答道,他的战斗理念从不畏惧任何敌人的名号。

1953年春,共青团举办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张桃芳作为特邀代表受邀出席。

某日,二十四军军长皮定钧传令政治部宣传部长,指示其于张桃芳归国之前,需前往军部进行一趟会面。

这乃张桃芳与皮军长第二次相遇之际,彼时他已击溃百名敌军。记得那回,皮军长特地亲临前线阵地探望,更与他并肩共战,举枪对敌。

此次,张桃芳携带着那双皮质的暖靴前来拜访皮军长。面对皮军长,张桃芳满脸自豪地将暖靴放置于军部一张闲置的桌面上。

皮军长闻声沉声询问,里面究竟装载何物?

张桃芳感慨道:“这双靴子内,承载着击溃敌人的战功。每当我成功击败一名敌人,便将弹壳收藏其中。如今,我愿将这双满载弹壳的靴子,敬献给军长。”

皮军长问:为何归还?

张桃芳言道:“这双靴子我穿着确实是浪费,不如还是让军长来穿戴为佳。”

皮军长:你穿,我满意。

皮军长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皮暖靴中取出几枚弹壳,端详一番后,询问张桃芳:“总共是多少枚?”

张桃芳说,211。

皮军长夸赞道:“你的冷枪射击技艺颇佳,只是似乎还欠缺那么一丁点独到之处。”

皮军长言,张桃芳一愣。

此刻,皮军长面带笑容地询问道:“你们团的编号是哪一个?”

张桃芳提及214团。

皮军长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这才对!214团,你们为何只击溃了211个敌人?即刻返回战场,再斩获三个敌人,带着荣耀凯旋而归!”

军长一番话引得众人笑。

张桃芳毫不犹豫,握紧枪支转身离去,即刻投身于执行军长指令的使命之中。

皮军长大声喝止,命令他:“换上靴子,即刻出发,此令不可有违。”

三天后,张桃芳圆满完成了使命,于211编号上添上了数字3,随后,他光荣地奉召返回祖国。

英雄凯旋归来,民众不仅对其在单兵作战中32日间击毙214名敌军的辉煌战果交口称赞,更津津乐道的是,张桃芳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屡陷险境,却总能化险为夷,毫发无伤,最终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

张桃芳在回顾往昔时提及,有几回确实是险象环生。其中一次,敌人的子弹穿透了棉大衣、棉衣、绒衣,甚至将内衣的白衬衫染成黄色,而我却毫发无伤。又有一次,美军的冷炮将我的棉帽削去半边,然而我依然毫发无损。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在我从战场归来,准备回国参加英模大会之际。当时我正在24军后勤部换车,恰逢敌机空袭。我和17名男女军官起初躲进了一个掩蔽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见有进一步动静,众人纷纷外出,唯独我仍旧留步。结果,外出的人中,除了1人受重伤外,其余全部英勇牺牲。我以为自己将命丧掩蔽部,但内心既无恐惧,亦无绝望。待得危机解除,我走出掩蔽部,依旧安然无恙,没有一丝皮肉受损。

老兵永不朽。

张桃芳坦言,她深信不疑的是谨慎与信念,而非运气的偶然。

谈及信念,张桃芳总爱引申至另一话题。他常说,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常言神枪手全赖子弹,甚至有统计显示,在战场上,每消灭一个敌人便需耗费十万发子弹。然而,我要告诉您的是,我们这一辈的士兵,以我为例,在训练和实战中,共击毙214名敌人,所使用的子弹总数却不足一千发。因为我们深知,每一发子弹都是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筹集的,其价值堪比几斤小米。毛主席曾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元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

在抗美援朝战争落幕之际,张桃芳荣获志愿军总部的赞誉,被光荣地授予“狙击英雄”的荣誉称号,并且还荣膺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

此后,未再碰那枪。

1954年春,我国各军部队选拔战斗机飞行员,在24军中,经过层层筛选,共有198名战士脱颖而出,最终张桃芳同志脱颖而出,成为独一入选者。由此,这位昔日的狙击战神,光荣地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

1980年,张桃芳以副团级职务光荣退役,自那时起,他心中怀揣着一个微小的愿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亲手射击几发56式半自动步枪。遗憾的是,尽管这个愿望多次在心头萦绕,最终却未能成真,化为泡影。

2007年10月29日,张桃芳于潍坊市第一军休所不幸离世。

墓碑刻有他最爱的诗句。

痛苦如蜗牛般耐心地缓缓前行,其漫长程度令人难以言喻;而快乐则如同兔子尾巴,在秋日的草原上轻轻掠过,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