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中考出分了,实在是太卷了!
今年中考满分510分,500分以上的就有117人,而490分以上的一共有1554人!都考这么高,太卷了。
集中在441-490分数段内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0%左右。也就是说,差1分可能就差出几百甚至上千个名额。
另一方面,430分是中考筛选分水岭,而低于430分的全市有31,127人,占比38%,意味着这近四成的学生无缘高中。
图源网络
初升高的压力太大了,孩子压力大,中年父母也跟着负重前行。
网上有段子调侃,中年返贫三件套,鸡娃就是其中之一。
而中年人不仅下有小、还上有老,职场又赶上大环境不好,中年父母不得不把自己活成家庭那面“承重墙”。
不过面对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这代中年人正在试图在重重困境中艰难走出一条路:
有人面对孩子初升高的压力,带领全家跑了一场升学马拉松,最终明白“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陪着孩子,一步一步走下去”;
有人面对至亲的离世,从悲痛中汲取力量,“如今的坚持,无一不来自于母亲在世时所言所行对我的影响。”
有人30岁面对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迷茫,制定了计划推着自己前行,“只要想改变,三十而已有何不可。”
他们的故事并不特别,甚至看似有些平淡,但在平淡中又有着属于中年人的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讲述,看见他们在人到中年、四顾无人可以依靠的时候,是如何活出一种经济上行的生命力的。
01
陪孩子初升高:
好心态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成都的升学江湖里,“初升高难度全国第一”的说法像一根无形的弦,紧绷在每个家长心头。
对于敏姐一家而言,这根弦在孩子初三这年被拉到了极致 ——14 岁的女儿站在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岔路口:走热爱的美术生道路,意味着孩子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而冲刺重高,则意味着未来孩子的路可能会更宽。
但所谓更宽的赛道,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因素。
女儿天生内向,却对画画有着近乎执拗的热爱。可现实的阻碍清晰可见:体育是她的 “软肋”,若走中考路径,这一劣势可能直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
“对于既不是天牛,也不是学渣的中上水平的孩子,高不成低不就,冲一把怕压力太大,适得其反。放任自流,又怕孩子随波逐流,遭遇滑铁卢。”
和大部分人到中年的妈妈一样,敏姐感知到,在现如今的环境下,孩子所要面临的学业压力过早的前置,被迫要去考虑每一种选择的得失与风险。
而为了抵抗这种风险,敏姐和女儿最后也不得不“两手抓”——一面是冲美院附中,一面是不放弃中考。
从初二开始,孩子就每日早出晚归,连周末也被切割成两半:周末一天泡在画室练专业,一天埋在作业堆里补文化。
备考国美附中时,女儿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到几乎站不稳,却咬着牙走进考场。
做为家长,敏姐心疼却无奈,“想来,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忐忑过来的。”
初三这一年的无数个深夜,敏姐对着孩子的成绩单和美院附中的招生简章反复推演,每一个变量都可能改写孩子的未来。
除了事无巨细地考虑到女儿升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敏姐还总是因为害怕影响孩子的心情和状态,常常进退维谷、战战兢兢。
“大气不敢出,卑微又可怜,只求顺利上岸。”这种感觉,就像自己重新经历了一次中考一样。
这时,“一切抉择都是为孩子的未来所服务”成为了全家的共识。
中考前的五月,孩子先后去了杭州和西安的美院附中考试。国美附中,意料中未取得理想成绩,而西美附中,他们在忐忑中却等来了招生办的录取电话。
不能说满意,但敏姐和女儿都知道,这个成绩虽然遗憾,但已经是尽力后的结果。况且现实并没有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感叹,他们必须马不停蹄地去准备马上到来的中考。
当中考结果出来的时候,敏姐全家都长舒一口气,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到此刻才终于看到了终点,最后,女儿以总分595分被录取到了一所还不错的高中。
而一开始的纠结,此时又再次摆在他们面前:是去西安追寻美术梦,还是留在本地走文化路?
最后,女儿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奔赴西美附中。这段初升高的旅程暂告一段落,人生的马拉松又再一次重启了。
当敏姐回望这段初升高的旅程,她才真正读懂,中年人面对孩子的升学压力,从来不是“选 A 还是选 B”那么简单,而是每一步精打细算的背后,都藏着对“一步错、步步错”的恐惧,怕自己考虑不周全,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这样的心路历程也并非她独有,几乎每一个经历过孩子升学的中年家长,都深有同感:
那是面临抉择时的“自我怀疑与反复拉扯”,怕自己替孩子做了决定,将来被埋怨“没尊重兴趣”;又怕完全听孩子的,万一将来路难走,自己和孩子都会后悔“当初没拦着”。
如今尘埃暂落,但敏姐知道,这种压力不会消失,三年后还有高考的关要闯,到时候又会是新一轮的权衡。
只是经历过这一场,她开始明白了:孩子的人生就放手让孩子去闯吧,父母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让他们有底气去走自己想走的路。
至于选择,哪有永远正确的选择。与其担心选错,不如培养孩子怎么选都能闯出自己人生的能力和底气。
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世界瞬息万变,但我们的强大之处,不正是能一次又一次的向内建立微小的秩序感和最小单位的确定性。
时代狂风吹拂,我自坚定沉稳。
02
人到中年母亲去世
漫长潮湿的哀伤里带着爱的遗产
中年人的压力总是离不开琐碎的生活和家庭。母亲离世那天,王芳觉得世界被生生撕开一道缝。
得知消息时的忐忑,踏入家门后的茫然,被现实验证后的难以置信,一时间不尽的往事在她心里翻滚。
2022年末到2023年初,不过短短几日,那个为孩子婚事操劳的母亲,那个病中拒绝过度治疗的母亲,那个总在邻里间忙碌的母亲,最终还是化作了陵园里的一抔骨灰。
最初的日子,悲伤像浓雾弥漫。王芳总想起母亲的样子,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突然成了刺——母亲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送自己出去读书,为了张罗大哥二哥的婚事,母亲忙的连轴转......
母亲热心的身影也不断在王芳的脑海里闪过——母亲帮邻居抬过病床,替孤寡老人缝过棉衣,哪怕在乡村这个 “隔墙有耳”的熟人社会里,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只自顾自地“多管闲事”。
母亲的离开,不仅是情感的缺口,更是精神支柱的摇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芳却也慢慢意识到,母亲似乎从未离开过自己:
“每每想起母亲,就会想起自己的坚持、认真、独立、不抱怨等外人眼里的优秀品质,无一不来自于母亲在世时所言所行对我的影响。”
同为母亲,她将从自己母亲那里学来的 “坚持” 融入对儿子的教养中。从市重点到 985 院校,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教育观念的影响。
同时,王芳还是一家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多重的身份意味着多重的责任,在治愈亲人离世之余,她还要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随着民营企业市场经营环境持续下行,自家及周边同量级的公司举步维艰,业主站在经营角度一滴滴拧紧螺丝时,作为职员的每个人都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根悬空飘摇的稻草偶尔可以摸摸,好让自己适当舒缓。
王芳深知,普通人的工作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她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时代的重压不那么快的压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但好在,母亲留给自己的“坚持”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带给她能量。
于是她一边给下属“松绑”,一边自己扛着压力寻找突破,“哪怕结果不如人意,坚持会让我们不留遗憾”。
至亲离世的悲伤、养育孩子的压力、事业受阻的困境,王芳的每一个经历,都是中年人困境的缩影。
但人生过半,她渐渐懂得:学会与亲人的离开和解,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是每个中年人都需用时间去完成的课题。
就像那些母亲用一生践行的“不妥协、不逢迎”,正成为她对抗中年风雨的铠甲。
女儿、母亲、管理者,人生的三个坐标系标记着王芳数十年来的生命轨迹,她逐渐学会了在多重的身份和压力中寻找互相支撑的能量。
如今的她,仍未停止学习,她今年读了40 本书、跑了450公里,学完两本专业书。
用她的话来说,当深感在时代的变化时,“外界越浮动,自身越稳住。努力用坚持收获成长,用成长修炼韧性,用自我的确定性抵抗外界的不确定。”
中年的压力从不是单一的冲击,而是家庭、事业、自我、岁月联手打出的生活组合拳。可正是在无数次地暴击后,他们慢慢学会了与生活周旋。
03
刚到中年还在北漂
破碎中重新拼凑完整自我
三十岁的门槛前,丽娜站在镜子前,看到的是一个被生活切碎的自己:
毕业第八年,北漂归来第三年,成为母亲第一年,她的日子像被揉皱的纸,摊开是满地碎片。
她审视着自己被婴儿哭声切割的睡眠,被喂奶、换尿布占据的碎片时间,以及被 “妈妈”这个身份覆盖的自己。
她曾是个敢闯敢拼的姑娘:二十岁时用一年加倍努力拿下国奖;二十二岁因为不满足于现状而选择只身北漂;二十六岁裸辞两次,在迷茫中寻找自主职业的可能。
可三十岁这年,她看着朋友圈里十年前的自己 ——2013 年在新东方听讲座时写下“十年后的我,又可以站在何方”。
再对比眼前灰头土脸的日常,突然被巨大的失落淹没:那个敢想敢做的自己,怎么就成了“一日挨过一日的普通人”?
迷茫像潮水般涌来。生完孩子的一年里,她被困在房间里,困在“母亲”的角色里,很久都找不到“我”的坐标。
三十岁生日临近时,恐惧愈发清晰:她害怕这个年纪却再也回不到那个为目标全力以赴的状态。
“不甘”成了心底的火苗,曾经昂扬的记忆推着她在距离三十岁还有120天时,写下“30 岁 120 天计划”。
她决心要在自己30岁这一年,去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
于是她每天在通勤路上见缝插针阅读,下班后陪孩子到入睡,再用深夜的三小时写作、学习。
她读《父母的语言》,在笔记里反思育儿与自我的平衡;她坚持周复盘,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要在最好的时光里改变自己”;她完成了 8 本书的阅读、6 篇文章的写作,在某平台周更 28 篇内容。
尽管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每一个中年女性来说,要平衡工作和家庭本就是一个超负荷的任务。
诚然,中年女性的集体困境往往就来源于要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干得不错”,外界给她们赋予的“完美女性”“女强人”的标签在此时不再是一种褒奖,而成为了另一种枷锁。
但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就能够从中解脱,对于每一个想要改变的中年女性来说,负重前行是她们的常态。
相比较于去回应那些外界对“完美女性”的要求,她们所做出的努力更多地是为了自己能够和早已划出轨道的人生进行博弈,以及在三十岁的年纪仍然能够有底气说出那句“我没有辜负年轻时的自己”。
一百二十天后,三十岁生日到来时,丽娜在复盘里写下:“只要想改变,三十而已有何不可。”
中年人的自我迷茫,从来不是“年纪大了就该认命”,而是在既定轨道与自我的撕扯中,是否还有捡起曾经的勇气。
和他们一样,时代的困境下,这代中年人所要承受的压力普遍又具体,普遍的是他们都要面对中年可能返贫的困局、孩子升学的巨大压力、亲人的慢慢告别、自我追寻的迷茫......
具体的是:日子虽然每人过得不一样,但都过得气血很足。
谁说中年只能生无可恋,在品尝苦涩与甘甜的百般人生况味后,闷声不吭的中年人,他们和生活交手的意志力和生命力,超乎想象。
永远不要小看那个默默一言不发的中年人,他们站着,是一面不倒的承重墙;
坐着,是生活这场牌局里不仅不下桌、还通关一把又一把、把发的什么新牌好牌烂牌,都能打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