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重症监护室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只是冷气,还有刘主任疲惫的叹息:"又一位,65岁,昨天下午在小区花园散步,突然倒地。
送来时体温41.2℃,多脏器功能衰竭……"七月酷暑,医院里这样的中暑重症病例比往年多了近三成。"最痛心的是,"刘主任看着我说,"这些悲剧原本都能避免。"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近五年夏季因高温相关疾病入院的老年患者数量以每年8.6%的速度攀升。而去年夏天,全国范围内报告的热射病死亡案例已突破1200例,其中65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67%。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本可以继续享受天伦之乐的生命。
你可能会想,高温天气不就是多喝水、开空调的事吗?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上周在门诊,68岁的张阿姨拉住我的衣角:"医生,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公园锻炼,趁着天凉快,这样对吧?"我不得不告诉她,清晨4-6点反而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研究显示,清晨人体皮质醇分泌增加,血压骤升,血液黏稠度提高,这个被医学界称为"晨峰现象"的生理变化,加上夏季清晨湿度大,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你以为熬过白天就安全了?夜晚的危险同样被低估。
去年夏天,杭州一位退休教师在35℃高温天气后,晚上开着电扇睡觉,次日凌晨被发现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尸检显示死因为热射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医学研究表明,夜间温度每升高1℃,老年人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4.7%。特别是那些服用降压药、安眠药的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本就受损,夜间散热不及时,犹如蒸笼中的慢火煮青蛙。
你对高温的认知,可能比真实的科学远了十万八千里。
问问自己:热浪来袭,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开空调?喝冰水?冲个凉水澡?如果是这样,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踏入了"高温五大误区"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中暑患者中,有26%是因为突然接触冷水或冷气引发的。
当体表温度骤降,皮肤血管会急剧收缩,血液回流心脏,瞬间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本就血管弹性下降的老年人,这种"温差刺激"如同一记重拳打向已经疲惫的心脏。
你可能不相信,但研究数据不会撒谎。中国疾控中心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室的追踪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因高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正以每年5.2%的速度增长,其中超过70%的受害者是未做好防暑准备的中老年人。
细细品味这一点:我们总以为年轻人在户外工作最容易中暑,老年人才是高温真正的易感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功能逐渐退化,皮肤血管扩张能力下降,汗腺数量减少,散热功能大打折扣。
65岁以上老人对高温的感知能力比年轻人低20%-30%,这意味着当你感到不适时,体温可能已经危险攀升。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高温防护措施,有些反而可能加剧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一项覆盖1200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近40%的老人认为"多喝水就能预防中暑",却不知道心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贸然大量饮水可能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医生告诉我一个触目惊心的真相:"每年夏天,我们都会收治因为'错误防暑'而加重病情的老年患者。
有些老人为了'清热解暑'大量服用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殊不知这些药物可能与他们原本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相互作用,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当重庆气温突破40℃时,72岁的李大爷在家中边看电视边用湿毛巾不停擦拭身体降温,结果因皮肤长时间潮湿,汗腺口堵塞,反而导致了汗疹并继发感染,最终引发了高热不退的败血症。
面对高温,我们真正应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
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必须避开这五个致命陷阱: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11点至15点)外出,特别是那些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这类药物会干扰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
不要突然接触冷水或冷气。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体表温度变化不应超过5-7℃。武汉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议,空调温度最好设定在26-27℃,避免"温度断崖"引发的血管收缩。
警惕夜间高温。当夜间温度超过28℃时,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应当采取额外防护措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近三年夏季死亡的高温相关病例中,有22%发生在夜间睡眠期。
避免盲目补水。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庭医院老年病科专家提醒,老年人补水应当"少量多次",每次100-200ml,观察尿量和尿色调整饮水量,心肾功能不全者尤应谨慎。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夏季常用的藿香正气类药物、清热解暑类中药,可能与常见的降压药、降糖药、抗凝药产生相互作用。
上海瑞金医院药学部研究证实,部分中成药可能增强或减弱西药效果,高温季节用药调整应咨询医生。
学会识别中暑早期信号。头晕、乏力、大量出汗、心慌、恶心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充电解质饮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数据表明,识别早期信号并采取措施,可将重症中暑风险降低80%以上。
炎炎夏日,每一次心跳都是在与高温赛跑。当年轻人还在抱怨空调不够凉快时,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可能已经悄悄走在了危险的边缘。体温每升高1℃,死亡风险就增加2-3倍,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你敢告诉家中的老人吗?
上周,一位从重症监护室康复出院的78岁张爷爷握着我的手说:"医生,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以后别人约我下午打麻将,我就说'医生说了,那是拿命换的'。"
真正懂健康的人,都会在酷暑来临前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家中的长辈。因为预防永远比抢救容易,一个电话提醒可能就挽救了一条生命。
你家老人的防暑意识够强吗?高温天气,他们是否还坚持着那些看似健康实则危险的习惯?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气候变化与健康适应策略研究报告》.20232. 李明等.老年人群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2):156-1623. 王建华等.气候变化背景下老年人热相关疾病防治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5):1103-11074. 张强等.高温环境下老年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12):1465-1470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