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涪陵区委原一级巡视员徐瑛因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安排的宴请,其中竟有4次是企业主带着食材和厨师直接到其家中烹饪。最终,徐瑛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并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这一事件,再次将“八项规定”下官员违规吃喝的问题推上了舆论风口。
编辑走访发现,不少市民对这样的“创新式吃请”感到不可思议。“都能把厨师和菜送进家门了,还谈什么清正廉洁?”一位退休老党员直言不讳。实际上,这种行为表面看似小事,其实暴露出部分干部纪律意识淡薄,把个人享受凌驾于规矩之上。
再回头看看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那些前辈们啃树皮、嚼草根,用生命诠释信仰。而如今,有些领导干部却为了一顿美食费尽心机,不惜触碰红线。这不仅仅是嘴馋,更是一种责任感与敬畏心的缺失。有基层纪检工作人员坦言:“违规吃喝屡禁不止,是因为个别人总想着钻空子,总觉得自己不会被发现。”
国家统计局2025Q1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就业压力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应当以身作则,把精力用在服务群众、发展经济上,而不是沉迷于觥筹交错之间。一名社区告诉记者:“我们最怕的是风气变坏,一旦有人带头搞特殊,很快就会形成‘圈子文化’,影响整个队伍。”
事实上,“嘴馋”只是权力寻租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底线松动,就容易滋生更多问题。不少网友表示,对此类现象必须零容忍,否则难以遏制歪风邪气。“八项规定”实施至今已近13年,但仍有个别干部选择视而不见,这说明制度执行还有提升空间,也提醒我们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针对这一顽疾,多地探索建立更加细致入微的监督机制。例如,有地方试点开展家庭聚餐备案制,对公务人员涉及外部宴请严格登记追溯;也有单位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让纪律意识入脑入心。一位纪检监察专家建议:“关键还得靠日常管理,要让每一个人明白‘小节’就是‘大德’,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去换三五杯酒。”
值得注意的是,“嘴馋”的危害远超想象。如果任由这种苗头蔓延,不仅会拉低机关整体士气,还可能让真正肯干事的人寒心,使公共资源流向关系网而非百姓所需。采访过程中,一名年轻公务员说得很实在:“如果提拔全靠谁陪谁吃饭,那大家还怎么安心做事?”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不断翻新的违规手段,我们是否应该从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同时发力?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管住这些“馋嘴”,让清正成为官场新常态?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