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拉回2025年,故事的主角就是*ST紫天,和监管部门扯皮足足一年多,直到深交所下了终止上市通知,这一纸命令才让闹剧落幕。
公告里讲得明白,财务造假是退市的主因,实控人姚海燕、郑岚一家为了掩盖真相,选择硬刚证监会,家族集体对抗调查,气氛拉满。
这场拉锯战表面上热闹,实则早有败笔,姚家人自信满满,觉得只要拖住调查、拒绝配合,证监会就奈何不了自己,现实却远比电视剧残酷。
到了证监会把行政调查升级为刑事侦查,公安机关一出手,姚家人立刻绷不住了,所有底牌统统曝光,所谓的对抗也就此崩盘。
调查结论很扎眼,2022、2023年连续两年虚增营收25亿元,占总营收63%,也就是说,过半收入都是编出来的,这种数字,搁谁都难洗白。
新规下,连续两年造假金额5亿以上且比例超过50%,退市板上钉钉,*ST紫天这趟路注定走不下去,谁也救不了。
媒体感慨闹剧终结,其实这场戏并不止两年的造假,回头看,早在IPO时就埋下了火种,一开始就没打算走正道。
公司原名南通锻压,号称“中国三大液压机龙头”,但这个头衔多半是自己封的,上市前一年突击引入两家投资机构,IPO过程疑点重重。
外界质疑不断,认为这两家机构背后有关键资源,帮忙规避审核,南通锻压顺利上市后,营收利润一路下滑,第二年利润砍半,第三年直接亏损。
2016年,创始人郭庆套现16亿离场,留下一个烂摊子,接盘的是现在的姚海燕、郑岚一家,故事线悄然转换。
两位老太太,一个68岁,一个65岁,其实早就退休,表面上掌控公司,实际操盘的是儿女辈,家族成员全面占据董事长、财务总监、总经理等核心岗位。
公司业务也大转型,2017-2019年耗资数亿收购广告公司,2020年彻底剥离液压机业务,摇身变为互联网广告公司,老业务被原老板郭庆以5.3亿接手。
资本游戏玩的就是倒手,前任老板靠这波操作赚了10多亿差价,新的家族团队也没闲着,换赛道、换壳,继续折腾。
互联网广告这块,看着高大上,实际是广告代理,靠帮平台拉客户赚差价,没什么技术含量,竞争只能打价格战,紫天科技玩出了新花样——直接赊账,先打广告后给钱。
2017到2021年,公司营收从3亿涨到16亿,应收账款也从3亿飙到14亿,账面利润虚高,回款压力越来越大,资金链绷紧,造假就成了维持面子的唯一选择。
2022年,财报蒙混过关,2023年年报审计时被证监会抽查,公司实控人一看事态严重,干脆选择“人间蒸发”,连现场检查都懒得应付。
2025年4月,证监会去公司注册地址,连人带公司都找不到,电话联系时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说身体不好,不能当面调查,明摆着躲事。
监管部门协调一个月,终于见到公司的人,结果材料一份都不给,财报、账目、会计凭证全都拒绝提供,检查人员也只能回去,留下一纸通知,限期补交资料。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这种“全家对抗监管”的剧情真不多见,有勇气却没底气,最后还是在制度和法律面前缴械投降。
背后的动因其实并不复杂,资本市场的诱惑太大,家族式管理把公司当成自家财产,缺乏制衡和透明,违规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监管层的手段也在升级,从行政调查到刑事侦查,公安介入后再没人敢硬撑,整个链条上的漏洞被一一补上,这才是市场成熟的信号。
有人说这是制度的胜利,也有人说是监管迟到,现实是,一场资本闹剧终结,背后却留下一地鸡毛和难以弥补的损失。
未来的路怎么走,资本市场还会不会有下一个*ST紫天,家族公司还能否继续无忧无虑,监管和市场的博弈不会就此结束。
这一切,或许只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A股的故事,总是比你想象得更有戏剧性。
证监会与家族企业正面刚:*ST紫天终局背后的资本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