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两天,国际上有那么几则新闻冒出来,一下子吸引了挺多人的目光。
核心说的是咱们的邻居乌兹别克斯坦,好像正跟我们国家谈一笔重要的“大单子”——进口一批新型战机。
具体要买的是哪个型号?
这消息源头是外媒报的,咱官方还没点头确认,所以那具体型号,暂时还是个迷。
不过国际上的军事专家们倒是挺爱分析,根据他们的推测,可能性比较大的,估计就是咱们那两个明星出口型号:枭龙(也就是FC-1/JF-17),或者歼-10CE。
不少人私下里觉得,枭龙这边的胜算可能会稍微高那么一点点。
为啥中亚国家,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会把目光投向中国战机?
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有个挺大的背景。
咱们把视线拉大一点看看整个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五国,这几年在买武器这件事上,开始有点悄悄的转向了。
以前他们可几乎是俄罗斯武器的“老用户”,可最近的风向似乎有点变。
现在,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采购先进装备,正慢慢地成为一种新的、更值得考虑的选择。
说到俄制武器,最近这两年确实有点流年不利的感觉。
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俄乌那个激烈冲突战场表现的影响。
好些个被寄予厚望的俄制主力装备,实战中的发挥不如预期那么光鲜亮丽。
比如被捧得很高的苏-35、苏-30SM这些先进战斗机,还有过去大家印象中坚不可摧的S-4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都被拍到过多次被击中甚至摧毁的画面。
这些真实的战场影像,不管怎么说,对俄制武器的金字招牌和市场信心,打击那是实实在在的。
再加上,俄罗斯那边自己的产能也挺吃紧,自家的部队订单都排得满满的,生产线全力运转可能都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下,哪还有多少富余的产能和精力去满足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
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块儿,对一些长期以来依赖俄制武器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以后是继续咬定俄制装备不放松,还是另寻高枝?
其实咱们仔细观察,中亚国家向中国采购武器的苗头,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远的暂且不提,就拿近两年的事情来说:塔吉克斯坦在2025年举办的阅兵式上,就大大方方地展示了自己从咱们这儿引进的红旗-17AE防空系统。
另外一边的土库曼斯坦,更早些时候就从我国采购了FD-2000远程防空系统,这个可是咱们的红旗-9系列导弹赫赫有名的出口版本。
从这些实实在在拿到手的装备来看,说中亚各国在武器装备的进口思路上,已经开始逐步“脱俄向中”,转向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元化来源渠道,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回过头来聚焦到乌兹别克斯坦身上。
如果这次战机采购的传闻成真,那也不是它和中国在防务合作上的初次握手。
就在今年2月(2025年2月),人家国内就举行过一次装备展示活动,大方亮出了包括咱们国家的KS-1C和FM-90两种型号在内的防空导弹系统。
咱们内部对这两个型号也挺熟悉:FM-90其实是咱们红旗-7B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对外出售的版本,而KS-1C则是红旗-12防空导弹系统的出口型号。
一个近程防空,一个中程防空,这两类不同梯次的系统都采购了,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号:乌方对中国防空系统的可靠性和技术实力是给予了一定信任的。
既然连要地防空的关键装备都用上了咱们的产品,那再往前迈一步,考虑引进咱们的战斗机,这事在逻辑上就顺理成章多了,显得非常自然和合理。
再来看看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的现状。
说实话,光看战机的数量,它的家底儿在周边里头真不算薄,比朝鲜空军那种规模还要厚实不少。
但问题在于这些飞机实在是太老了。
主力机群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古董了。
时间是把杀猪刀,很多机型到了现在,状态已经非常堪忧,别说打仗了,就连正常起飞执行任务都变得异常困难。
就拿他们拥有的米格-29系列战斗机来说,总数大约有30架左右。
无独有偶,朝鲜那边的主力战机也是差不多的米格-29,数量也就在30多架。
可关键是,乌兹别克斯坦这30架米格-29里头,真正能拉出来好好飞、好好打仗的,估计也就十来架顶天了。
而且这些幸存的“老兵”也是老掉牙的早期批次,眼瞅着就到了该集体退休的年龄。
所以呢,不管从替换老旧装备的角度,还是维持最基本的空防力量的角度来说,乌兹别克斯坦买新战机,确实是有非常现实、非常迫切的刚性需求。
当然了,它的地缘环境比较平稳,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风险,所以对数量要求也没那么夸张。
那么,既然有需求,当初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国家呢?
有传闻。
还记得之前法国媒体有一阵子热炒,说乌兹别克斯坦看上法国的阵风战机了,打算一口气买24架。
不过后来这事就像一阵风吹过湖面,连个像样的涟漪都没留下。
现在回过头看,估计是乌方当时确实和法国那边有过接触甚至谈判,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买卖没做成。
不少分析人士都猜测,最大的拦路虎恐怕就是那惊人的价格。
法国阵风是顶好,但是那个单价,轻轻松松就过亿美元,几乎快赶上咱们三架歼-10CE的价格了!
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公认并不是什么特别富裕的国家,要它掏出这么一大笔预算去买24架阵风,这笔账搁谁都得好好掂量掂量,性价比确实是个大问题。
那如果不买法国阵风,再回头去找俄罗斯买呢?
这条路似乎也不太顺畅。
前面也提到了,俄罗斯自己都缺,前线消耗大,内需都供不上,哪还有心思和余力顾得上出口?
能不能按时交货都是个大问号。
这么七七八八排比下来,中国战机对乌兹别克斯坦而言,吸引力就相当明朗了。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价格实在。
无论是枭龙还是歼-10CE,在同级别战斗机里面都是性价比杠杠的,这对于预算不太宽裕的买方来说,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把钱花在刀刃上。
其次,交货速度和可靠性有保障。
我们的军工体系完备成熟,生产能力和协调能力那是世界前列的,“下了订单就能按时拿到货”这个优势,是眼下陷入困局的俄罗斯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点也很重要,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武器已经不陌生了。
前面提到的防空导弹就是很好的基础,操作体系、维护理念、培训模式这些方面多少有点底子,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上手起来,接受度更高,转换成本会低不少,磨合起来也更顺畅。
当然啦,说到底现在都是外媒的消息,咱们自己这边官方还没盖章认证这事。
所以对这个事儿,大伙儿心里得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先吃着瓜看看后续。
乌兹别克斯坦军方那边据说还挺积极,预计会专门派出精干强悍的飞行员团队到中国来进行体验试飞和专业评估,以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这就引出了关键问题:如果真买,买哪一款?
枭龙Block3和歼-10CE各有千秋,都是好手。
咱们来大概掰扯掰扯。
歼-10CE这款战机,这可是咱们家歼-10C的“外贸顶配版”。
它2021年才高调亮相,真正开始大规模走出去,则是从2022年巴基斯坦采购开始。
现在它在巴铁空军那绝对是挑大梁的角色,坐稳了主力位置。
歼-10CE属于妥妥的四代半战机,打空战是一把好手,战斗力非常凶悍。
专业圈子里普遍认为,它的综合性能指标和美国的F-16后期改进型(比如Block 70批次)、欧洲的台风、法国的阵风这些大名鼎鼎的战机,基本是站在同一个梯队的。
不过呢,好东西自然价格上会稍微贵一点,它的出口单价估摸着在6000-7000万美元这个区间,在咱们的出口型号里算是高端产品线了。
那枭龙系列呢?
完全是另一条路子。
这是咱们当初为了好兄弟巴基斯坦量身定做、联合搞出来的轻型四代战机(后来代号FC-1/JF-17)。
这项目从2007年第一代枭龙(Block1)开始,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完善,一路推出了Block2、再到更先进的三代半水平的Block3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巴基斯坦的自主国防工业,我们现在已经把所有枭龙的总装生产线,都搬到了巴基斯坦自家土地上。
我们这边主要负责持续提供包括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高性能发动机在内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支持,由巴基斯坦在国内进行总装和批量化生产,这对巴国而言意义非凡。
枭龙Block3虽然个头小,但技术含量可不低,尤其换装了新雷达后,对空对地能力都提升巨大,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非常有亲和力。
所以啊,乌兹别克斯坦具体会选哪一个,归根结底要看它自己最看重什么,是优先追求顶级的空战性能和对周边潜在对手的压制力(那歼-10CE可能更合适),还是更强调经济实惠好用不贵,兼顾多任务能力,同时数量需求也能相对灵活些(那枭龙Block3就显得很诱人)。
这里面还有个程序区别:如果买歼-10CE,只要和中方一家谈妥签合同就行了,流程比较单纯,但价格账单也会厚重一些。
如果选枭龙Block3呢?
价格能划算不少,但操作上稍微复杂点,因为需要同时跟中国(负责核心部件供应和技术支持)和巴基斯坦(负责总装、部分生产和可能的交付协调)这两家进行合作洽谈。
军迷们在网上聊起这事也说了,虽然外媒报道有鼻子有眼,但这事一天没签合同落地,咱们都不能高兴得太早。
之前网上也不是没传过其他地方买歼-10CE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的,结果最后证明大多是空欢喜一场。
所以啊,面对乌兹别克斯坦采购中国战机的新闻,大家心态得摆正:能谈成签合同,那当然是皆大欢喜、值得喝彩的好事一件;万一因为某种原因谈不拢,那也很正常,毕竟国际军火买卖从来都是复杂博弈,涉及钱袋子、技术转移、地缘因素等等一堆堆的事情,没必要一谈不成就在那儿摇头叹气“倒苦水”。
耐心等等看吧,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