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郑州市因暴雨骤然升级防汛应急响应至三级,紧急按下“停产、停业、停课、停运”的“暂停键”,以应对局部超100毫米的强降水风险。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夏日阵雨,而是一次对城市韧性的严峻拷问。当极端天气从“小概率事件”变成“新常态”,我们不得不思考:面对这日益凶猛的自然挑战,我们的城市,究竟是固若金汤的堡垒,还是风雨飘摇的沙洲?这次郑州的“紧急停摆”,不仅暴露了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的脆弱性,更凸显了现代防灾体系深藏的“短板”与“漏洞”。以此为起点,我们必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构建更强大的防灾网络。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那场“水漫金山”的边缘。郑州中原区短短几小时内降水量飙升至90毫米以上,预警信号从黄色直跳橙色,甚至局部区域直接拉响暴雨红色预警,预计降水量可达惊人的150毫米。这轮降雨不仅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更致命的是,它与前期降雨区域高度重叠,让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的风险系数直接拉满,简直是“地狱级难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暴雨围城”,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反应,果断采取了停产、停业、停课、停运等强制措施,并发布详细避险指南,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波“硬核”操作,无疑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高优先级保障。
然而,每一次“紧急暂停”,也都在无声地质问我们:为何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总显得如此“被动”?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往往偏爱“面子工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那些“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如地下排水管网、蓄洪排涝设施、智慧预警系统,却常常被“选择性遗忘”或投入不足。这种重地上轻地下、重发展轻安全的理念偏颇,导致城市在面对超预期强降雨时,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韧性显得不堪一击。此外,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让许多小城市在防灾投入上捉襟见肘,难以达到与风险相匹配的防御标准。而传统的“被动应对”和“事后救助”模式,也暴露出决策机制的滞后性和部门间的协同障碍,难以实现从“人定胜天”到“与水共生”的智慧转变。
要真正筑牢城市防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从根源上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构建一个更强大、更智能的防灾网络。这需要一场全方位的“城市韧性升级战”:
首先,科技预警必须“耳聪目明”。想象一下,如果城市拥有一个能够“读懂”天气的“超级大脑”,通过高精度雷达、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提前数小时甚至一天精准预测降雨落区、强度和内涝风险点,那么城市就能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人员疏散、物资调配和设施关闭。像天津的“智慧防汛网”和重庆的“数字大脑”,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洪水全过程动态预演,让防汛调度从“凭经验”走向“智慧化”,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未来。
其次,基础设施必须“硬核抗打”。“海绵城市”的理念绝非空谈,它意味着城市本身就具备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这包括改造老旧管网、提升泵站排涝能力、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铺装等。针对地铁、地下停车场、涵洞等“易涝点”,需要更高标准的防洪设计和更完善的应急封闭机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持续投入和长远规划,将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标准提升到能够应对“百年一遇”甚至“超百年一遇”的极端情况。例如,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在平时是休闲空间,暴雨时则化身蓄水池,这种“平灾两用”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借鉴。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跨部门协作必须“无缝衔接”。防灾减灾绝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它需要气象、水利、住建、交通、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联合会商、协同指挥。正如一些城市在实践中成立的“城市韧性工作组”,由市长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共同评估脆弱性、协调资源投入,形成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城市居民的内在韧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防灾减灾的共建中。通过社区防灾演练、应急知识普及、建立邻里互助网络,让每一个市民都成为城市防灾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和互助机制。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乃至普通市民都能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起一个“打不垮、恢复快”的韧性城市,我们才能真正从容应对气候变化的常态化挑战。
郑州此次的“紧急暂停”,是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自我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不仅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更揭示了深层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挑战。未来,我们每个身处城市中的人,都将是这场“城市防卫战”的参与者。如何让我们的家园在暴雨中不再脆弱,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防御”,这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智慧,更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远见。当下一个“红色预警”来临,你希望你的城市,能给出怎样的答案?